- 临淄齐国故城
- 在山东淄博市旧临淄县城西部和北部,东临淄河,西依系水,南有牛山和稷山,东、北两面为平原。
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载,约在公元前九世纪中叶,齐国第七个国君齐献公由薄姑(山东博兴)迁都于此,自春秋战国至公元前221年秦灭齐止,先后作为姜齐与田齐的国都达六百三十多年,是当时东方重要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也是列国中最繁华的都城之一。
1964年开始,对故城进行了多次勘探试掘,已查明故城分大小两城,小城套筑在大城西南隅,大、小城总面积60余平方华里。
大城周长14,158米,小城周长7.275米,城墙厚度一般在30米左右,现在地面上的城墙遗迹犹隐约可见。
《齐记》载,故城城门共十三座。
已探明十一座,门道宽多在10米以上。
城内道路纵横交错,已探明于道十条,多与城门相通。
人工挖掘的排水沟、护城壕与天然河流有计划地联系起来。
构成比较完整的用水、排水和城防系统。
故城内文化遗存丰富,已发现炼铜、铸钱、冶铁和制骨作坊遗址多处。
小城是贵族聚居的地方,城西北有高台,名“桓公台”,传说是齐桓公会见诸侯和检阅兵马的地方。
台周围有许多夯土建筑遗迹,是当时官殿建筑区之一。
大城内发现墓地两处,大型殉马坑一处。
晏婴冢在城西南部,系后人修筑的纪念性墓葬。
城东南部有韶院村,传为孔子在齐闻《韶》乐,“三月不知肉味”的地方。
解放后故城内设临淄文物管理所,辟有出土文物陈列室。
China Attractions dictionary (中国名胜词典). 2013.